东体:申花为应对玉溪高原主场,准备了氧气瓶

发布时间:2025.08.01

8月1日,据《东方体育日报》那看似权威的消息,仅仅因为云南玉溪的海拔超过1500米,申花就为了应对玉溪那所谓的高原主场,煞有介事地准备了氧气瓶。这举措,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滑稽与无奈,仿佛高原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,非得靠氧气瓶来救场。

据东体那千篇一律的介绍,随着台风中心慢慢移入江苏境内,上海的风雨就明显减弱了,飞机和高铁也都恢复了正常。申花乘坐的MU5806航班也正常起飞,云南之行就这么毫无波澜地未受影响。周四上午11点,申花在康桥基地正常训练,然后午餐后就急匆匆地赶往虹桥机场,搭乘15点30分的飞机前往昆明。18点55分抵达昆明后,申花将士们先忙着取行李,然后又分乘两辆大巴前往玉溪的酒店下榻。等到了酒店,已经是8点半,所有人都累得像散了架一样。这行程安排,看似紧凑有序,实则毫无亮点,不过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罢了。

按照职业足球那些所谓的经验,在低海拔球场举行的比赛中能做六七个高速冲刺的球员,到了高原上就只能做三四次。原本能维持90分钟高强度比赛的体能,到了高原踢60分钟 - 70分钟就会有喘不过气的现象。所以,其他球队来此作战就必然会不适应,这成了云南玉昆主场最自以为是的硬核优势。可这真的是优势吗?不过是高原环境带来的客观条件罢了,有什么值得炫耀的。

难度确实显而易见,但申花也并非毫无办法,可这些办法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提前适应无法做到,就只能用比赛前和中场休息时吸氧来改善血氧饱和度的下降,申花医疗团队还煞费苦心地备好了氧气瓶。巴西队在做客玻利维亚的高原球场时也这么做过,效果不错。可巴西队是巴西队,申花是申花,能一概而论吗?当然,吸氧的量、时间和节奏,申花医疗团队要仔细研究一下,可这研究又能研究出个什么花样来呢?其次,要做好人员储备,充分利用换人规则,提前设计好换人的策略,让球队、尤其是两个边后卫位置能始终保持充沛的体能以应对云南队后30分钟的冲击。这策略听起来头头是道,可真正到了赛场上,又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?一切都还是未知数。

相关资讯